关于民族一词以及相关术语的翻译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nationality 翻译 关于民族一词以及相关术语的翻译问题

关于民族一词以及相关术语的翻译问题

#关于民族一词以及相关术语的翻译问题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但在1942年以前,用nation一词表示民族的频律较高,1942年人类学家提出用ethnicity来表示民族,并明确以“社会文化”衡量民族,这一点很重要,社会文化还是民族的主要特征。慢慢地到二战后,ethnic一词使用频律大大提高,尽管俄文民族学一词的词根就是ethno,但苏联民族学界到七十年代才开始接受ethno作为民族。我在50—60年代担任俄文翻译时,苏联学术界还没接受ethno, 原因是俄文(或斯拉夫语)有其表达民族或与民族有关的族体的完整体系,如氏族—部落—部族—民族。英语就没有部族一词。民族也有两个词,一个与英语nation对称,一个不对称。电脑中没俄文软盘,故俄文词省略。80年代中,我在为一位苏联民族学家任翻译时,他还没有接受ethno,到俄罗斯联邦时代,才普遍接受ethno一词,90年代,我先后在欧洲和美国与俄罗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所所长见面,他告诉我,俄罗斯已全面接受国际人类学术语。俄罗斯境内各民族用ethnic groups,仅俄罗斯族用people。1984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关于种族与民族理论国家会议时,民族一词用ethnic groups,如种族与民族,用race and ethnicity。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下属机构,民族关系委员会,用ethnic relations commission。

通过上述历史回顾,让我们了解,时间在前进,科学在进步,人类学也在进步,今天的人类学与十九世纪人类学对比已有很大发展。在民族术语方面,也有相应调整和发展。60 多年来,英语国家,甚至国际社会已习惯用ethnic groups来表示多民族国家里的民族。我们无力来改变,因为我们把民族介绍给国外,要用他们习惯用语,这样,他们才能理解,才能达到目的。

现就寄来的资料所提出的术语翻译,提出我个人的见解。供参考:

1.寄来的资料中把ethnicity译为“族群”,显然是错误的。

德语的民族学ethnologie就是以希腊语ethno词根构成的。我国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1926年从德国引进民族学(ethnologie)。可见,上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就了解ethnic是表达民族。随后以ethno词根构成的词也就逐渐在我国流行,如 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

ethnobiology 民族生物学

ethnogenie 民族起源

ethnohistory 民族史

ethnolinguistics 民族语言学

上述英文术语均带词根“ethno”(民族)。Ethnicity是从“ethno”词根变来的,是表达民族最理想的词,而且在国际上也通用。最近出版的“Webster’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”对ethnicity的解释是“民族划分及其族体,”可见,ethnicity是民族的通称。用它来表述中国民族应该说是十分恰当的。

还有该字典关于ethnic的解释也是和我国民族定义一致的。

该字典对ethnic一词是这样解释的:“具有表现在风俗习惯、特征、语言和共同历史等方面的共同文化遗产的居民群体。”

此外,寄来的资料还把ethnic group译为“族群”,也是不合适的。目前,国际人类学界,教科文组织均把ethnic group作为计算民族的数量单位,如How many ethnic groups are there in the world?(世界有多少民族?) 注意这里的group和ethnic一起,构成民族一词,是民族单位。我在过去的短文中曾指出,若一定要把“ethnic groups”译成族群,那么世界上就找不到民族了。因为在英文里,目前表达人类群体的词只有race和ethnicity (ethnic group)这两个词。上面已提nation习惯用来表达国家,剩下这两个词,一个表示种族(race)、另一个表示民族(ethnicity)。这是国际社会习惯用法,我们无力改变。

应该注意到,长期以来国际人类学界对人类群体区分是以种族、民族为单位的,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个种族,3000多个民族。我在世界上走南闯北,还没有遇到“族群”的术语,当然,在我国有“族群“术语,关于这个问题,我打算最后再谈。

2.寄来资料认为:

a.中国的“民族”(少数民族)应译为national minority(ies)。

b.“族”(汉族+少数民族译为nationals)

首先查一下字典,national一词作形容词的涵义有二,一为国家的,(a national bank 国家银行),二为全国的,(This is a local problem, not a national one. 这是一个地方问题,而不是全国性问题。)Nationals作为名词,其意为有国家组织的侨民,(American nationals in England 在英国的美国侨民)。

从字典上的解释看不出national一词有民族的涵义,但有国家内涵,若按照寄来的资料所说,“少数民族”译为“national minority”,外国人会理解为“国家的少数人集团”, 或“有国家组织的少数人集团”,正确译法是ethnic minorities。汉族+少数民族译为nationals,那外国人会理解为“侨民”,正确的译法是ethnicity或ethnic groups。在英语中,大民族和小民族都用ethnic groups。错误的译名,必然引起误解和术语混乱,使外国人不能了解中国的民族。我参加过4次联合国教科文召开的专家学术会议,特别是参加在米兰举行的种族与民族理论会议,没有看到有用nationals来表达民族。可见,nationals强调的是有国家组织的侨民,故不是人类学术语,而是政治学术语。

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,应该走进世界,了解世界,同时也让世界了解我们,《中国民族》杂志的英文版,目的也就是让世界了解我国民族,我国民族文化、经济、教育等方面的发展。为达到此目的,必须用国际社会通用的术语,才能让世界了解我们,当然,术语可以创新,但创新要有基础,不能随意“创新”,“参考消息”9月10日有一篇短文,标题是《英国人听不懂布什英语》,可见,即是英语国家的总统,其语言也要标准,术语也要规范。

在英语国家,民族事务只有一个译法,即ethnic affairs,其他译法,外国人看不懂。若按寄来资料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译为The State National Minorities Affairs Commission,那么外国人就会理解为“国家中有国家组织的少数人集团事务委员会”,正确的译法是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,若按寄来资料建议把“中国民族”译为“China national minorities”,那么外国人会理解为“中国有国家组织的少数人集团”,正确的译法是China ethnicity或China ethnic groups。若按寄来资料把维吾尔族译成“The Uygur Nationals”, 那么外国人就会理解为“有国家组织的维吾尔侨民”,正确译法是ethnic Uygurs或Uygur ethnic group。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头讲,国外对“民族”一词翻译十分谨慎。我非常高兴,由于国家民委领导的重视,“国家民委”、“民族出版社”、“中国民族”英文译文十分标准。

结论:

起源拉丁语的nation和起源于希腊语的ethnicity(ethno)开始时均表示文化、民族,但身兼二含义的nation在二战后逐步转向专指国家,于是表达民族的重任就落在ethnicity(ethnic groups)一词。

故凡与民族有关的术语,均用ethnicity以及其词根“ethno”构成的词,就不会错。若一味使用nation(国家)词根构成的词,就会犯错误,因凡用nation作为词根的词既与国家有关,又与国家组织有关的词用于民族,就会引起麻烦。

最后,谈谈族群术语。我国的台湾省是族群一词的发源地。他们把操闽南方言和操客家方言的居民划为“族群”,是配合选举的需要,目的是为了政治需要,为了当选。因此,与其说把“族群”作为人类学术语,还不如说是选举术语,或政治术语。有例为证,我出生在漳州,台湾有80%以上居民是从漳州迁过去的,我初中在漳州读书,1949年有不少我漳州同学去台湾,高中在厦门双十中学,同班同学有来自台湾,1949年也有一些同学去台湾。不管是初中同学,还是高中同学,他们讲的是地道闽南方言,若按照台湾的方言划分法,我的同学应归入台湾闽南方言“族群”,但是我的同学告诉我,到了台湾后被称为“外省人”,而不是闽南方言“族群”,在政治上受到歧视。这种以政治为目的的划分族群应该揭穿。

此外,从人类学观点看,构成一个族群的人们必须有族群自我意识,没有自我意识的族群,人类学家是不会承认的。人类学强调田野调查,直观研究。为此,我国台湾省以选举为目的而划分的“族群”,乃属选举“族群”。在台湾,除选举族群外,还有不少或以职业、或以兴趣而划分的族群。可见,“族群”一词在台湾用的很乱。

作为一位出生在闽南,从小操闽南方言的学者,我从来没有以闽南方言来区别自己与其他方言的人,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是汉族,和全国汉族一起共同使汉字,喜欢杜甫、白居易等。我的这段话是说明,以方言划分“族群”不符合中国实际,不宜在我国使用“族群”。因为在我国,族群之于人类学既没有现实意义,更没有理论意义。

阮西湖

2000年2月5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